新闻连连看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如何补短板?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做到“稳得住、能致富”?近日,在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上,一些地方提出自己的思路。
●多元救助兜底 发展产业“造血”
目前,50个重点帮扶县共有监测对象4.5万户17.1万人,占全省监测对象总数的59%,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
甘孜州18个县(市)全部被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新增监测对象426户1893人。如何防范致贫、返贫风险?“有两手准备,相当于‘双保险’。”甘孜州委副书记石钢表示,该州一方面设立救助基金,18个县(市)按照县级不低于100万元标准,筹集2565万元临时救助基金;另一方面推广防贫保险,量身定制符合农牧民实际的防贫保险,自愿投保49588户,提供保障金达102.88亿元。
增强兜底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阿坝州13个县(市)均属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同时有218个重点帮扶村、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20%。“力争5年内分批分类完成218个重点帮扶村的巩固提升。”阿坝州副州长严华表示,该州将以补齐短板、提升能力、夯实基础为重点规划项目,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发展产业,形成1村1个巩固提升方案。
今年以来,阿坝州对第一批33个重点帮扶村开展巩固提升行动,累计投入衔接资金1.9亿元,实施基础、产业及公共服务项目145个。
●提升治理能力 稳定增收就业
5年136万余人,四川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占全省脱贫人口总数的22%。搬出来只是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
凉山州是脱贫攻坚最后啃下的“硬骨头”,“十三五”期间全州易地扶贫搬迁35.32万人。如何推进后续扶持?凉山州委副书记范继跃说,把防返贫监测帮扶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搬迁群众“不返贫”;把改善公共服务条件作为基础支撑,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把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作为重要保障,确保搬迁群众“能融入”;把稳定增加收入作为长远之策,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
在社区治理方面,凉山聚焦提升安置点治理效能,新设居委会24个、居民小组232个,全覆盖建立警务室、社区志愿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和“牵手伴行”行动计划,在8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实施社会工作服务试点。
在促进增收就业上,凉山集中安置点实现14万人从事特色农林业、1.8万人从事现代服务业、567人从事加工及其他产业。依托甬凉东西部劳务协作、川渝劳务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机制,全州集中安置点有序输出劳动力6.3万余人。(记者 文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