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文旅 科教 健康 商业 法治

同心 工会 市州 社区 乡村振兴 English

专家现场“把脉”:“鱼—菌”轮作变废为宝,推广还需迈过3道关

来源:四川在线 2022-02-18 09:18:37

四川在线记者  彭瑀珩 高杲

“长得这么好嗦!”看到鱼塘里栽种的、撑起“雨伞”的羊肚菌,青白江区高级农技员宋道清,和一众前来参观的专家惊喜地叫了起来。

几天前,四川在线以“因清理鱼粪而困扰的鱼塘,被一朵羊肚菌‘救活’了!”为题,报道了成都市新津区九莲村试验的“鱼—菌轮作”模式取得的阶段性成功故事,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2月17日,由相关部门、科研单位、金融保险机构、种养殖代表等组成的考察团,宋道清等人到现场学习取经。

“鱼—菌轮作”如何提质增效?这种模式的推广,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大家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提建议。

看现场:

水池中央“长出”种植大棚,一朵“菌王”重达125克

钟新全,成都青蓝湾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一进大棚就“懵了”,“羊肚菌为什么现在会在池塘里?”

“鱼到哪去了呢?”还有人问。

“这就是鱼—菌轮作。”中航安盟成都中支公司总经理助理陈炳银向众人介绍,鱼塘平时养鱼,冬天休渔期抽干了水种羊肚菌,淤泥成肥料,今年迎丰收。

记者看到,在一个个四四方方、蓄满水的鱼塘中间,有块约15亩大小的洼地,10来个盖着遮阳布的大棚整齐排列。棚中潮湿而温暖,地上被整理出高低不平的种植厢,一排排营养袋间,羊肚菌长得壮实。鱼塘里的“菌王”重125克,有22厘米长。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刘本洪博士发现了“端倪”传统种植的羊肚菌极容易出现因真菌感染而形成的小白点,但这里的羊肚菌却很少出现,说明质量还不错。

越看越心动,四川马拉卡国际贸易公司负责人何星昌,得知这些羊肚菌正在申请色产品认证,当即透露了将这里的羊肚菌装箱出口的打算。

参观结束后,陈炳银指着身后的展板详细地介绍了项目诞生的过程。

陈炳银告诉大家,曾经,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当地的休渔期,这段时间,不仅没有任何收入,还要因为处理鱼类排泄物支出一笔不菲的费用。

后来,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种下了这种羊肚菌,中航安盟提供水产养殖保险消除后顾之忧,终于迎来了阶段性成果,30亩的鱼塘有望带来180万元的收入。

摆门道:

还需迈过技术关、持续关和保障关

这么好的轮作模式,如何向更大区域推广?在专家们看来,还需要迈过三道关。

虽然羊肚菌经济价值高,但根据中航安盟今年的承保数据来看,今年成都羊肚菌的种植面积大幅“缩水”。去年该公司在成都地区承保羊肚菌保险5万亩,而今年以来,承保羊肚菌只有7000余亩,预计今年承保羊肚菌保险1万亩,和去年同期比,减少4万亩。这是为何?

首先是技术关。刘本洪说,种羊肚菌是个非常精细的活,啥时候注水、水分要多少,啥时候通风,通风到哪种效果,都十分讲究。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水分少,羊肚菌就长得不好。”他抓起一块板结的土块说,如果加强精细化管理,就还有10%至20%的质量提升空间。

其次是持续关。在成都市老年科协主任熊之林看来,羊肚菌的产出只是上半场,还要做好“回水养鱼”的下半场。算好每一笔账,在养鱼和种羊肚菌中,实现无缝衔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种养循环。

最后是保障关。熊之林认为,推广“鱼—菌”轮作还需要把定点实验推广为产业培养。

为此,专家纷纷建议,加强多个部门机构合作,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应用方案。积极对接农业、水产等部门,协同把脉问诊,持续注入金融活水,探索推出定制化保险产品,为种养殖业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