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下南洋是去哪里?
南洋是明清民时期称呼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一是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属西洋了;二是印尼东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三是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下南洋不等于迁徙,事实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官事,二是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这种活动出现最早而且贯穿始终,规模大,三是去打工式的谋生,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那个区域小国多而被荷兰打败及建立一个大国即荷属印度尼西亚,统治近四百年)的荷兰当局对当地人有些担心、而来华南招工(作为荷兰人的勤杂工),后来一些下南洋的打工一些年份也回来,因此,不能忽视打工这种事情,四是迁徙到东南亚。其中,突出的是经商和迁徙,迁徙最显眼、规模大。
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为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