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孔天骄)“无论是洪水还是地震,突发的灾害事件都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进行及时的系统性心理干预,可降低这种创伤性灾害带来的影响,也有助于预防长期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8月8日,多位心理精神专家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
近日,台风“杜苏芮”北上给京津冀地区带来极端强降雨,其中导致北京市房山、门头沟多地山洪爆发,人员被困。为及时缓解受灾群众及一线抢险救灾人员的灾后心理应激反应,8月3日北京市卫健委紧急抽调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具有丰富灾后心理救援、心理援助经验的专家,组成北京市心理援助专家队支援门头沟区心理援助工作,深入受灾一线地区,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罗佳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洪水灾害后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数据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约30%-5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轻至中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会帮助症状得到缓解。
长期从事精神心理工作、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部主任医师张丽霞与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罗佳就是此次门头沟心理援助专家队的其中两位成员。
张丽霞曾为一位42岁的女性李婳(化名)做心理疏导。洪水来临时,李婳所在的村水电都断了,洪水把居民困住,村民集体组织自救。她连着四五天一直在村委会帮忙做饭,睡觉时间非常少,疲惫劳累,出现了胸闷心慌头痛等症状。医生为她量血压发现,高压达150毫米汞柱,而她的既往从来没有高血压病史,这让她浑身都不舒服,焦虑不安。
张丽霞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受访者供图
罗佳也曾为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的林新(化名)做了心理疏导,他是一位受灾群众,但身为当地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他义无反顾去帮助受灾的其他群众。
林新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他在妙峰山工作,而他的父母在深山村庄里失联,一方面他目睹了妙峰山镇被暴雨淹没的过程,水曾到他腰以上;另一方面压力在于洪水后他仍继续工作,竭尽全力协调帮助当地的灾民。在此情况下,林新就出现了紧张害怕,失眠、自责等应激相关的反应。
“每一次突发自然灾害出现后,除了财产损失、丧失亲人外,人们自身的身体、心理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情绪上的焦虑、紧张、担心、害怕;脑海中反复呈现灾害来临时的情境,有人一闭眼,就出现房屋倒塌,洪水、泥石流一起滚下来的场景和画面;在生理上出现入睡困难、做噩梦,有一点声音就非常警惕,有个别人会嚎啕大哭、浑身颤抖、出汗;有人感觉浑身不舒服,但不知道哪儿不舒服,也有人不想吃饭、不想说话等。”张丽霞提到,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就非常重要了。
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部主任医师张丽霞(右一),受访者供图
早期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张丽霞及其团队在过去4天里,大约为1000多人进行了心理筛查与评估。“我们会先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评估,在我参与救援的服务点,普通心理支持大约每天有20-30人,每天进行特殊干预的大约有5-10位左右。”
在灾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躯体反应,这种情况出现之后,医生需要全面的了解和评估。张丽霞分析,“比如李婳既往没有高血压,却出现高血压的情况,这与她紧张劳累的工作状态和情绪等因素相关,我们会引导她倾诉、表达感受,同时给与积极共情,支持,再教她做一些放松训练等心理相关指导。”现在的李婳睡眠好了,血压也稳定了,也不再胸闷、心慌、头疼。
“现在的林新,睡眠是比之前好很多,他虽然短时间内回不了家,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让他沉浸在一个创伤相关的情境回忆里。”罗佳向记者分享,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林新的父母也已经脱困。
驻点专家积极查访安置点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评估其精神状态,对家属开展特殊时期家属护理宣教,受访者供图
“当我们出现或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甚至威胁到自己生命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时,很多人会出现短暂的应激反应,这是心理上正常的反应;而在这些有应激反应的群体里,有一部分人却会发展出长期的心理障碍,比如创伤或应激障碍。”罗佳提醒,心理干预就很重要,在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时,不仅仅是灾后重建家园,在精神层面,也需要照顾到,做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服务站,让受灾群众寻找到宣泄情绪的渠道。
“不要不好意思谈论自己的痛苦,不隐藏感觉,说出来之后会发现自己并不是特殊的,很多人和自己一样有同样的感受,之后再彼此沟通大家是如何克服和应对这些感受的,从中吸取积极正向的资源。‘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疏解,是流动情绪的一种通道。”张丽霞提到,应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让他们知道灾后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果出现了,也不要慌,多数短期的应激反应都是正常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可以慢慢平复和缓解的。但如果症状持续时间久,甚至影响到生活或社会功能,建议找专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对症干预。
(运营:刘予欣)